許多電器為了本體的輕薄小巧,將供電的變壓器分離出來。感覺上只有傳統的電器如電風扇、電視機會是一個插頭直接插在牆上,新的電器設備大多是要經過一個變壓器的。例如,我家的LCD電視,是普通插頭,但是電腦的LCD螢幕,就接了一個又大又重的變壓器。雖然這兩者的主要構造應該差不了多少。
更小巧的,裝電池的電器,也常常要附變壓器,為了充電用。像手機、數位相機、無線電話這類產品都是。以前的電子辭典是直接用三號或四號電池,現在很多也改為充電電池加上變壓器。
以一台組裝的PC而言,螢幕、印表機、硬碟外接盒、hub、ADSL數據機,無線網路等等,這些變壓器可以組個籃球隊了。
也許,傳統家電跟3C產品的差別,就在變壓器上。這實在是一個很糟糕的趨勢,不知道為甚麼沒有政府單位或是消費者團體注意。
首先,使用上非常不方便。一般家庭牆上插座的距離是標準規格,如果變壓器是連著插頭,就不能容許兩個變壓器並排,變得需要用延長線。即使延長線插座間距也不夠,常常六孔的延長線只能插三四個變壓器。
每個家庭中免不了應該都有個小盒子或是抽屜蒐集所有的變壓器吧。有些電器很久才需要插電一次,像是電子辭典。或是手機三四天才充電一次。一到要用時,就要從那一大箱黑色,長得又很像的變壓器中找出你要用的來插。
萬一你拿錯了,規格又不符,把你心愛的PDA燒掉了,那可是你的錯,只能怪你自己。電壓太高、正負反了,當然會燒掉,你國中沒上過物理嗎?
我發現大廠牌的高級產品,都會在變壓器上印一點字,給你一些提示,也會在電器的電源插孔上註明電壓與正負極。雖然一團黑看不清楚,可是你就不會變通嗎?只要撒點痱子粉用手抹一抹,字就會顯示出來了。再用手電筒加放大鏡,你如果沒老花眼就不用老花眼鏡。反正大廠的高級貨,會降低弄錯的機會。不過其他小牌子的就難講了。所以硬碟外接盒應該要買Sony或是Nokia這種大廠的,如果有找到請告訴我去哪買。
時間久了,總是有一些沒用的產品故障淘汰。你都是把機器跟變壓器放在一起,一起丟嗎?恭喜,你真聰明。像我因為久沒用,常常認不出變壓器是哪一個,根本不知道該淘汰哪一顆。
以前電池都有國際規格,即使是水銀電池也是一樣,都統一大小與電壓。現在的電池比較複雜,有控制迴路吧!但是我不了解為甚麼不能統一規格。每一個產品都要自己的電池,這是非常不環保的。為甚麼同廠牌的兩隻手機,電池都不一樣?
變壓器更是容易統一規格。我看不出來規定只有大小兩種接頭,外圈永遠是負極,會造成設計上什麼困難。電壓就固定兩三個就夠了。以前電池規定一律1.5伏特,也沒有什麼問題不是嗎。至於交流直流、當然是規定直流了。9V的交流變壓器真的存在,我不是開玩笑。年輕時用Supra數據機做撥接上網,就是用9V交流的變壓器。我沒注意到,誤接了一個直流9V的,不但沒燒掉,還正常運作好幾年都沒發現。
至少小電流的產品,技術上很容易統一供電接頭的規格。一個變壓器應該可以同時供給好幾個電器使用。如果變壓器集中,它就不須要那麼陽春與兩光,可以含穩壓、過載保護功能、負載控制、不斷電系統等功能,也會省下很多電力。不然像現在這樣一個兩三百元的產品就附上一顆重重的變壓器,實在是很不環保,即使中國工資便宜,也不該如此濫用地球資源。廠商附的變壓器,大多是以便宜做首要考量,而不是省電、可回收、低污染,甚至連美觀與方便性也不管。變壓器跟電池,應該制定標準,只要不是標準規格就要額外徵稅。
另外最好也立法規定,所有產品型錄都要連變壓器的長相一起拍。不再讓使用者以為買了一個超薄型的優雅產品,但回家才發現背後要接一個笨重而醜陋的變壓器。
2008年5月21日 星期三
[抱怨文]煩人的充電變壓器
2008年5月15日 星期四
豐田生產方式:剛好及時 Just in Time
(2008/5/16改版)
什麼是Just in Time?Just in Time簡單地說,就是"必要的零件,在必要的時刻,只有必要的數目"。零件只是及時(in time)生產還不夠,如果零件太早到達,堆積在生產現場會影響效率,如果零件太多,會佔據工作空間及增加整理、清點等負擔。所以及時前面還要加上剛好(just)這個字:不只要有,還要剛剛好:不早不晚,不多不少。
TPS著重於排除一切浪費。過度生產是最大的浪費,光是庫存的成本就很高。更可怕的是,過度生產會掩蓋住其他組織內的浪費不被發現。Just in Time的觀念,就是要將零件的庫存降低到幾乎為零。但這要怎麼達到呢?
2008年5月9日 星期五
豐田生產方式(Toyota Production System)
Toyota Production System, 簡稱TPS,是豐田發展出來的一套生產方法。雖說是生產方法,這個方法及背後的哲學也可以應用在許多不同行業,也可以視為一套管理的技巧。對軟體同業而言,可以將TPS比喻為「製造業的Extreme Programming」,或是「製造業的Agile Methodology」。不過這麼說在先後順序上不太對。TPS是豐田從二十世紀初起,累積了五十年以上的改善方法,在1950年代就已經大致成型。我個人猜想,Extreme Programming的概念相當程度是受到TPS的啟發;就像傳統的軟體工程,大多是源自西方工業工程的方法改良而來的。
順帶一提,資訊界愛用的Just-in-Time這個詞,就是TPS的術語,豐田喜一郎提出來的。
2008年5月2日 星期五
2008年5月1日 星期四
漫談樣式
大家都知道設計樣式(Design Patterns)。為甚麼要叫做樣式呢?為甚麼23個樣式要寫成那麼大一本書呢?為甚麼不是一篇寫成"物件導向設計的23個快速技巧"的文章,用幾頁的篇幅介紹就好?
其實一個樣式告訴我們的不只是一個技巧。書中很大的篇幅在說明
- 這個技巧適用於哪些場合,不適用於哪些場合
- 哪些情況也許寧願考慮使用另一個樣式,或是跟其他樣式合併使用
- 這個樣式除了帶來好處,卻也帶來哪些副作用
訂閱:
文章 (Atom)